menu

css

2016/05/02

真的假的?我很愛乾淨,天天洗澡,家裡也打掃得很清潔,為何還會患疥瘡?


前言
「疥瘡」是一種因皮膚感染到疥蟲所造成的皮膚病。疥蟲為一種寄生在人體皮膚表面的寄生蟲,長得很小,約只有針尖大小,所以肉眼幾乎看不到,很容易傳染給他人。

也因為「疥瘡」主要經由皮膚感染到別人的疥蟲而得病,所以與自己愛不愛乾淨或家裡乾淨、潮濕與否無關。
image
由於疥蟲在皮膚親密接觸時最容易傳染,所以夫妻與母子最易有難同當,由患有疥瘡的另一方得到相同的病。
image
另外衣服、棉被、床單等也可以傳染疥蟲,因此門診中常可見到家中的大人及小孩由旅館、工廠或公司宿舍、軍隊、學校宿舍等地方感染到疥瘡後帶回家中傳染至全家。
或幼兒自褓母、幼稚園中把疥蟲帶回家裡,一樣地傳染給全家。


到底什麼是疥瘡?
疥蟎源於疥蟲,雌疥蟎在皮膚表面交配後,在角質層上挖掘隧道,然後產卵在孔穴裡。3-10天後幼蟲孵出,在皮膚上活動,成蛹,隨後成為成蟲,可在人體皮膚上存活2-4周。
image

疥蟲的生活史
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,以螯肢和足爪在角質層開鑿出隧道產卵,這些隧道會在皮膚表面呈現灰白或皮膚色的線,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,包括手指間、腳趾縫、肩胛骨、腕、肘、腋下、腰、乳頭、陰莖、屁股等。
image
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,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


嬰兒與幼童的疥瘡 疥瘡通常不會出現在顏面,但嬰幼兒感染時可能發生於頭頸或顏面。
常見在軀幹出現廣泛性濕疹病灶,手掌和腳掌有隧道病灶。

它是如何傳染?
疥瘡的傳染是以密切接觸傳播為主,如親密的身體接觸,或家庭成員之互相傳染。也會因接觸到污染的毛巾、床褥、被單等而感染。所以家中一人患疥瘡後,容易造成一家都患上疥瘡。
image

發病症狀:
典型症狀為皮膚劇癢,至夜間時更為嚴重。感染疥蟎後,人體對疥蟎及其排泄物產生過敏反應,因此皮膚上會出現紅斑、丘疹、水皰等症狀,有時因劇癢抓傷引起疼痛,並導致細菌感染。(摘自: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)

腳上的疥瘡
手臂上的疥瘡
手上的疥瘡
手指上的疥瘡


image
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,特別在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,
包括指縫、手掌、手腕、腋窩、臀下部、肚臍周圍、生殖泌尿部位等柔嫩皺摺處

防護原則
  • 若情況許可,病患建議可先入住隔離病房或單人房觀察一週。
  • 疑似疥瘡的病患須採接觸隔離措施。
  • 限制患者、訪客、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到處串門子,以免交互傳染。
  • 採接觸隔離措施,需戴手套、穿隔離衣並每次更換,脫掉手套後務必確實執行手部衛生。
  • 大部分擦藥的前三天就感覺有效果,但疥蟲的卵到成蟲要7~10天的時間,需治療7~10天後,再經醫師評估是否需繼續隔離。(另有一說為3~7天)
  • 癢疹可持續到一個多月,而疹子要完全消失則可能長達數個月

預防消毒工作
  • 由於疥瘡是一種傳染病,除了治療外,一定要作到衣物的消毒,才不會繼續傳染給他人或自己,預防消毒工作如:
患者居家用物如衣物、被單、棉被、毛毯更換時勿隨意抖動,應以60℃以上熱水清洗或煮沸或電熨斗燙過後,再清洗。
6626440611_d16331e17b
具蒸氣清洗的洗衣機 | 高溫滅菌更勝一籌
電熨斗消毒
image
煮沸消毒

延伸閱讀:能煮開水的洗衣機 | 高溫滅菌更勝一籌

  • 棉被或無法燙的衣物可置入大太陽下曝曬或靜置兩週以上勿穿、勿用,待疥蟲自然死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(根據生活史,疥蟲離開身體2 ~ 4天後即會死亡)
  • 患者使用過的床墊,徹底擦拭塑料床墊表面後,置於單獨空間,至少兩週。
  • 無法清洗或乾洗的布單,被服,應密封於塑膠袋內靜置至少兩週後再處理

密封於塑膠袋內靜置至少兩週


  • 居家環境清潔,以吸塵器清除掉落居家的皮屑,


吸出一堆像是香灰的東西,記得以雙層塑膠袋包紮密封,避免他人碰觸到


  • 發病期間不可與他人混用床單、毛巾、內衣褲。
  • 發病期間不到公共場所(如旅館、飯店、值班室)過夜,或洗三溫暖。


治療重點
  • 疥蟲只藏於皮膚表面,所以治療疥瘡主要靠塗抹外用的滅疥藥物來直接殺死疥蟲,而不是靠吃藥或打針哦!
    全身都要塗抺,不可以只擦有疹子的地方
  • 一般建議塗3天即可有效消滅疥蟲,但為了怕有遺漏之處,可塗抹一周,之後視狀況再評估。
  • 至於要用哪一種藥物,其實藥效都差不多,但應作的隔離,衣物的高溫清洗,及接觸者一併作預防性的治療反而比選擇何種藥更為重要。

這裡有關於QA問答集,有疑問的話請到這裡來查詢,應該都會找到答案哦!
http://sp1.hso.mohw.gov.tw/doctor/Often_question/type_detail.php?q_type=%AC%CE%BDH&q_class=%A5%D6%BD%A7%AC%EC&PageNo=2